19世纪50年代,师承温县陈家沟的杨露禅带着他在陈式太极拳基础上删改而成的杨氏太极拳进入北京宣传太极拳。在其祖孙三代人的努力下,杨氏太极拳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知名度很高。但是作为杨氏太极拳的鼻祖,陈式太极拳在北京却是无人知晓。
杨露禅
当年武术诗人杨敞曾作诗一首描述这种情况:
当初谁知太极拳,
谭公疗疾始流传。
公令推行太极拳,
而今武术莫能先。
谁知豫北陈家技,
却赖冀南杨氏传。
诗的最后两句很清楚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况,本是“陈家技”,“却赖杨氏传”。
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本在北京体育学校教太极拳的杨澄浦、吴鉴泉等离开北京,去南京、上海教拳,学校一时缺少教太极拳的教员。因知当年杨露禅是从陈家沟陈长兴学的太极拳,于是北京武术教育家许禹生托人从陈家沟聘请了陈家后人陈绩甫在体育学校教太极拳。
许禹生
陈绩甫除在体育学校任教外,还被许多人请到自己家里去教拳。据著名武侠小说家向恺然的回忆,他曾专门去体育学校会见了陈绩甫,观其练拳,与其推手,并进行了讨论。但当时他觉得陈绩甫的推手很单一,不如杨家完备、多样。因为杨家完全是从陈家学来的太极拳,所以,向恺然认为陈绩甫是“未得其传”,所以才这样。
在高手云集的北京,想以授拳立足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于找上门来要“切磋技艺”的人,陈绩甫深知输赢不仅是自己的事,还关系到陈氏拳的名声,于是便给在老家的三叔陈发科写信,请他来京。
陈发科
陈发科到北京后,即由陈绩甫陪同会见了挑战者。他以“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高超技艺,使对方折服,很快在北京站住了脚。从此,闻名拜访前来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北平国术馆馆长许禹生以及当时颇有名气的李剑华、沈家桢等皆就学于陈发科。自此陈氏拳的真正面貌逐渐为外界所认识、所称道。杨敞特意为此作诗一首:
都门太极旧尊杨,
迟缓柔和擅胜场。
不意陈君标异帜,
缠丝劲势特别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